“出頭鳥”離不開制度環境和社會心態
編輯: 時間:2015-09-15
一項調查顯示,55.4%的受訪者認為在現實中很少有人愿做“出頭鳥”。但78.8%的受訪者認為社會需要“出頭鳥”。83.0%的受訪者指出,當“出頭鳥”并不是莽撞,而是不在乎他人眼光,勇敢堅持為夢想奮斗。
在許多人的心中,都埋藏著一顆“出頭鳥”的種子,都渴望著成為“顏色不一樣的煙火”。然而,不論是害怕“槍打出頭鳥”的風險畏懼,還是“多一事不如少一事”的麻木冷漠心態,抑或試圖“搭他人便車”的投機心理,“出頭鳥”成為一種稀缺資源,根源于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脫節和斷裂。
當傳統文化中的中庸思想和現代社會中的風險意識聯袂登臺,為了保護自己,許多人寧愿從一開始就斷定:“出頭鳥”風險大、得不償失,寧可做“沉默的大多數”,也不要“惹禍上身”。在理性選擇理念深入人心的當下,功利和算計讓人們流失了赤子之心;人們會隱藏內心最直接、最真實的想法,呈現在他人面前的不是“真我”而是“鏡中我”。
“出頭鳥”稀缺固然有發展觀念和價值排序的刻板與陳舊的因素,也和當下的社會生態有關。“出頭鳥”的命運和境遇,在某種程度上也是一個時代創新能力和社會心態的一面鏡子。在日常生活中,“出頭鳥”之所以難以尋覓,就是因為讓創新者釋放活力的制度環境不夠健全,包容和支持“異質者”的社會心態尚未形成;當“出頭鳥”在現實中難以發揮作用、實現價值、贏得尊重,其他人自然而然會“學乖”。
不在乎他人眼光、勇敢為夢想堅持奮斗的“出頭鳥”,看似容易,實則很難。“出頭鳥”遭受現實的規訓與懲罰、打壓甚至排斥,不僅是意味著夢想被擱淺甚至被拋棄,也意味著心理上的失落感和挫敗感。當“出頭鳥”成為別人眼中的“失敗者”,在社會評價體系中成為不受待見的邊緣群體,這樣的不良示范,必然會導致“出頭鳥”越來越少。
一個充滿活力的社會,要給予“出頭鳥”更多“人生出彩,夢想成真”的機會和可能。面對打破常規、敢想敢干的“出頭鳥”,我們不能從慣性思維的角度出發,將“出頭鳥”視為對權威和體制的挑戰者和破壞者,一味要求他們遵循、順從規則,而是要尊重和回應他們的利益訴求,用制度創新和“異質思維”來接納和支持“出頭鳥”。
從價值理性的角度出發,時代的發展和社會的進步需要“出頭鳥”;從工具理性的角度出發,為了保護自己免受傷害、避免利益損失,人們不愿意做“出頭鳥”。修復價值理性和工具理性的裂痕,要從根本上優化制度環境、培育社會心態,給“出頭鳥”更多的成長空間。
------分隔線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-